上海德视佳:眼球深处的变革。眼镜的问世、隐形眼镜的出现、激光手术的发明、以ICL 为代表的眼内晶体手术的诞生分别为人类进行屈光矫正的四个阶段。后两种手段都基于精密的眼科手术,前者做减法,主要是去除、削减部分角膜,以矫正屈光,但会对珍贵角膜造成部分损伤;后者是将个性化定制的人工晶体植入到人眼的后房,不去除、不切除角膜,可以将人工晶体性放入眼内。同为矫正手术,激光手术主要手术的是轻度、中度近视患者,而高度近视患者,ICL 是目前佳方案。
好消息总是比坏消息跑得快。去年,台湾LASIK(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名医蔡瑞芳宣布“封刀”,一时间,引起国内媒体对激光手术稳妥性和后遗症的大讨论。今年2月,LASIK的发明人Gholam A.Peyman获得美国高科技奖“国家技术和创新奖”,在白宫接受了奥巴马总统颁奖。而关于这条科技界对激光矫正视力手术的肯定的消息,却鲜有媒体报道。
这是视觉污染、光污染大行其道的年代,也是眼睛受侵害的年代。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各类电子产品每向前进三步,人类的眼睛就向后倒退一步。中国一直是近视大国,近视人数居世界。2011年,教育部网站发布一则健康数据,中国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40.89%、67.33%、79.20%和84.72%。“
整个欧洲近视率占总人口2 0 -30%,而中国都市的近视率已达70-80%。高度近视率占欧洲近视人群5-6%,而中国为30%。部分由于先天基因,部分由于用眼过度,造成中国人的近视率居高不下。” 德视佳眼科诊所集团(EuroEyes)创始人,、屈光手术界的权威之一 约根森博士(Dr. Jorn Slot Jorgensen)说。年初,他进驻上海,在中国开办了一家德国眼科诊所。
如何手术近视或,一直是医学界和大众高度关注的话题。简单来说,目前屈光矫正有四种方法:戴眼镜,戴隐形眼镜,激光近视手术,以及眼内晶体植入手术。这四种方法,可以分为加减法两类:戴眼镜或隐形眼镜、眼内晶体手术都是给眼睛做加法,在保护角膜同时,在眼睛的外部、眼表和眼内戴上不同材料的镜片;减法,即激光手术以PRK、LASIK为主流,主要是需要去除、削减部分角膜,以矫正屈光。由于对珍贵角膜的部分损伤,造成媒体和患者对激光手术的担忧。
眼镜的问世、隐形眼镜的出现、激光手术的发明、以ICL为代表的眼内晶体手术的诞生,分别为人类进行屈光矫正的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与某一种发明或材料的发现密不可分,同时也为未来的屈光矫正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材料改变屈光矫正的历史
屈光矫正演变的历史,绕不开漫长的近现代材料发明史。没有新材料,一切屈光矫正领域就难言变革。
很长一段时间,玻璃是眼镜的使用材料。直到1888年,瑞士眼科医生阿道夫菲克提出隐形眼镜的概念。当时,他使用的材料仍是玻璃。实验者将又厚又重的玻璃镜片戴上30分钟,就会剧烈疼痛,引起角膜炎症。
寻找会呼吸的材料成为眼科手术的突破点。1936年,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经过罗门哈斯公司引入美国。这一材料为塑料,比玻璃轻,透气性好。1948年,美国视光师凯文托赫在一次次失败的实验后发现,将常规的巩膜(即眼白)镜片边缘抛光,保留角膜部分, 改良的镜片即使在眨眼之后也能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它的直径仅覆盖角膜,甚至比角膜小,厚度较薄,自此隐形眼镜才算是真正诞生。隐形眼镜发明的重大思路转变从巩膜进化到角膜,追求轻型的塑料正是从凯文托赫开始的。
真正大规模改变隐形眼镜历史的,是PHEMA的发明。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高分子化学家奥托特勒(1913-1998)研制了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材料。他发现这一材料具有亲水性、高透氧的特性,并开发这种材料制成了软性隐形眼镜。1962年、1965年,这名捷克科学界人将自己的发明投入美国。1971年,博士伦公司生产的软镜获得FDA许可,软性隐形眼镜才得以在广泛应用。可惜的是,特勒博士的一生曲折坎坷。二战期间,德国人入侵捷克,关闭了他的实验室;冷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受苏联影响时期,因为“政治不正确”,他在化学界的地位被剥夺。直到1989年“丝绒革命”后,晚年的科学家才被任命为捷克科学院主席,贡献得到了认可。
隐形眼镜,归根到底是放在角膜外面。它们始终在清洁、透气、持久性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缺少保护层,易受外界干扰问题一直难于解决。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劳永逸、能与人体生物自身兼容的晶体材料,对近视进行。近,一项革命性的高科技材料被发现,从捷克迁徙到俄罗斯。
1 9 8 6 年,俄罗斯(前苏联)医生Fyodorov发明了一种“领口扣”形的屈光晶体。这就是ICL(Implantable Contact Lens,可植入式隐形眼镜)的近代材料原型。材料名称为Collamer,是一种含有胶原的人工晶体材料。胶原成分意味着晶体周围可以形成一层纤维连接蛋白,一方面抑制白细胞黏附于人工晶体,另一方面该保护层可防止人工晶体被识别为异物,使得晶体可在眼内永远不被识别而保持静止状态。此外,这种晶体材料,表面含水量高于晶体主体部分,使光线模式非常接近人体天然晶状体。眼内可保持稳定的光学性能并且跟人体有很好的亲和性,这两点成为这种高科技材料的卖点。瑞士STAAR公司发现Fyodorov发明这一特殊材料后,如博士伦公司一样,和科学家进行谈判,专用这一材料,并将之广泛商业化。
1993年9月,意大利Pesando医生与维也纳Skorpik教授同时在意大利开展了ICL代原型植入手术。个做ICL的是意大利人,目前已70多岁,视力状况良好。从1997年经过4代研发,ICLV4开始成为临床成熟产品。2005年,经过FDA认证,进入美国市场。时至今日,ICL手术在欧洲60多个国家已累计35万案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从眼镜的发明开始,人类对屈光矫正的思路,便由外向内慢慢展开变革。从镜框眼镜,到隐性眼镜,眼表的激光手术,以及眼内的人工晶体植入,人类的科技发展,一步步将技术往眼球深处推进。每推进一步,对材料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和经验要求也高。
拿ICL手术为例。ICL是将一个个性化定制的人工晶体植入到人眼的后房,这个位置位于虹膜和晶体之间。不同于激光手术,ICL手术不去除、不切除角膜;不同于隐形眼镜,它可以将人工晶体性放入眼内,同时还可以取出来,属于可逆手术。同为矫正手术,激光手术主要手术轻度、中度近视,而高度近视患者,佳方案则是ICL。
1996年10月,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教授沈晔在杭州做了国内个ICL手术。来自杭州的徐女士成为国内例施行ICL的患者。沈晔告诉记者,1995年,他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Pinehurst眼科诊所白内障屈光手术医生Robert G Martin处学习,Martin给他介绍了这个手术。当年徐女士30多岁,是杭州一家银行的职员,近视度数为1600度。这年,国内屈光矫正手术正慢慢风行起来,PR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手术引进中国仅2年,LASIK手术刚刚开始,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至今,徐女士的视力仍为1.2 和1.0。
2007年,瑞士STAAR公司取得进入中国的注册证书,才正式成为ICL手术在国内的引爆点。
与此同时,欧洲在1997年开始大规模运用这一手术。“在德国,按照屈光委全会的要求,基本上近视超过800度的人,建议要做ICL手术,不建议做激光手术。这一分界线非常重要。对高度近视者来说,激光手术会切除患者的部分角膜,手术不可逆,而高度近视的人眼轴过长,角膜偏薄,不适合激光手术。”约根森说。“这一手术和白内障手术很相似,一位合格的白内障手术医生,经过ICL技术培训基本能胜任。”沈晔表示。
欧洲眼科医生和国内医生培养模式不同。中国眼科医生一般有严格的划分,主要分为负责角膜的和做晶体手术的医生,培养专才。而欧洲眼科医生要求临床综合能力,又要专才,又要全才。“在德国,对ICL手术医生要求非常严格,医生既需要有丰富的晶体植入手术经验,也需要有丰富的屈光手术经验,我要求我们的ICL手术医生每年个人手术量不少于。只有达到这三个严格条件的医生,经过正规的技术培训,才可以实施ICL晶体植入手术,为患者提供适合的手术方案。”有25年多眼科经验的约根森博士表示。
“10多年前,我做ICL手术的眼内切口为3毫米。现在切口缩小到2-2.2毫米。”约根森博士表示,看似不起眼的0.8-1毫米,对患者的创口矫正、矫正视力的矫正有巨大的差距。
上海德视佳:1992年,作为德国眼科激光手术医生,约根森博士在汉堡成立家以提供常用准分子激光手术和晶体置换手术的眼科手术机构---EuroEyes Eye Laser Clinic, 并成功实施了准分子激光手术。上海德视佳提供所有类型的眼科屈光不正手术以及其他相关手术。诸如全飞秒微创SMILE或ee-Lasik手术近视,无刀飞秒三焦晶体手术老花眼,ICL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眼底疾病的手术等。上海德视佳地址:上海浦东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裙楼5楼。